離開明治神宮後,可是雪好像真的越下越大,雪越積越多,先到淺草附近吃個中餐好了
天氣冷,那就...來份火鍋吧
日本的米飯真的比較好吃,應該是氣候關係吧,其實我蠻喜歡日式碳烤魚類食物,真很好吃
吃完中餐,看著新聞,正報導著日本東京地帶遇到7年來"最大爆彈低氣壓"暴雪紛飛
下雪的街道整個很有感覺,但是非常難走~"~
照片中的店員很活潑的擺個POSE給我拍,苦中作樂嗎?呵呵
終於看到入口了,走在雪上地上都結冰差點滑倒好幾次,走在街上還真的看到蠻多人滑倒的
終於看到在雜誌上看到的熟悉地標,雷門大燈籠的其中一個
小舟町,但是因為屋頂積雪一直掉落,已經圍起來不給民眾接近,所以不能很近的拍
我似乎忘記介紹一下淺草觀音寺了,來簡介一下吧
根據寺傳的資料,推古天皇36年(628年),於宮戶川(現・隅田川)捕漁的檜前浜成・竹成(ひのくまのはまなり・たけなり)兄弟於漁網發現了一專佛像。就是淺草寺本尊的聖觀音像。兄弟的主人・土師中知(はじのなかとも)拜了此佛像之後出家,把房屋改成寺廟來供奉。這是淺草寺之始。觀音像,相傳為高一寸八分(約5.5cm)的金色像,由於是非公開的秘藏佛像,故實體不明。其後,大化元年(645年),據說勝海上人為寺院進行整備、經觀音報夢告知而把本尊定為秘藏佛像。至平安時代初期天安元年(857年)(天長5年-828年),延暦寺僧人・円仁(慈覺大師)來寺製造了「お前立ち」(代替秘藏佛像供人參拜)觀音像。故稱淺草寺由勝海開基(創立者),円仁中興開山。雷門與仁王門於天慶5年(942年),安房守平公雅任武藏守的時候創建。
淺草寺於文獻首次出現是鎌倉時代的『吾妻鏡』。近世為徳川家的祈願寺,關東有數的觀音靈場,參拜者眾。
江戶時代後半,境內「仲見世」地區開始出現商店與芝居小屋,亦有賣藝人集中,成為當時庶民的娛樂中心。直至近代,淺草依然是平民的繁華街,娛樂場所發達,淺草寺作為此處地標。明治初期被指定為公園地、1885年(明治18年)於表參道兩側的「仲見世」漸漸變成近代的磚造建築物。1917年(大正6年)開始上演日本語的喜歌劇「淺草OPERA(淺草オペラ)」,於電影普及之前,大衆演劇盛極一時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淺草,由於東京都內其他娛樂場所的多様化發展,而經歷一時衰退。但是作為東京代表性的觀光地,加上羽子板市、燈籠花市等活動,觀光客與善信不絕
淺草寺前面有一條很長很長的街道商圈,賣了很多日本小物,喜歡紀念品的朋友
這邊可以逛得很盡興, 呼呼~雪下很大但是逛街的人還是很多
雪太大拿者傘真的很難逛,很想一家一家看,不過真的很麻煩
走著逛著突然看到這畫面,馬上把它拍起來,你說像不像卡通中
佇立於風雪之中的地藏王菩薩
當然的參拜一定要先洗手,不過這天氣......這水溫也.....
寺廟屋簷上的雪實在積太多了,一直掉下大雪塊,還是別接近好了
廟宇旁邊有一大堆的"月桂冠"清酒,其實喝起來有點像台灣的"米酒'
這台小推車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想把它拍下來